26日從市水利局獲悉,無錫市水利科技創新走在全省前列,通過推廣物聯網、淤泥固化等新技術,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指標日趨改善,去年高錳酸鹽、總氮等指數分別較2007年下降10.2%、27.7%,主要入湖河道水質明顯改善,12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水利物聯網提高水文監測、藍藻治理管理效能。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水利物聯網系統工程建設,在貢湖、梅梁湖等湖面設立了3套傳感器,建立了小型湖面氣象站,對水文、水質、水溫等實現了實時監控,還可發送湖泛預警信息。還對178個水質監測站點、35個水利工程視頻監視分系統整合,實現了水情、藻情全面監測和統一發布。“這大大有助于提升治理效率。”市水利局人士說。我市還在太湖十余公里沿岸投運了各類機械化打撈船120余艘,船上裝載了視頻感應點,可自動接收到藍藻高發區作業的指令,并由指揮調度中心實時監控,減少了空船往返現象,其作業效率是人工打撈的30倍以上。
淤泥固化、藻渣制肥料等技術加快了水環境保護與修復。數年來,我市實施清淤量已達2555萬方。這些淤泥如何處理?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淤泥固化工程,通過堆場堆放、一體化裝置等將淤泥轉為固化土,再以其種植苗木、制磚等,解決了傳統填埋處理方法占地多、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最近,位于錫山區、已從事淤泥固化700多萬立方米的聚慧科技又在忙著與國內知名大學聯手打造水生態科技園的事,以加速開展快速淤泥固化材料研制、用衛星監測汛情等科研,并使之盡快產業化。對打撈上來的藍藻,我市打造了7個藻水分離站,通過藻水分離設備把分離出來的水回收利用,藻泥用于沼氣發電或制成生物肥料。今年,我市又將建成黃泥田港藻水分離站和漁港堆場藍藻處理工程,可每天處理1500噸藻漿,基本可滿足常態化的藍藻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實施了湖區清淤、生態修復等水環境治理工程,僅蠡湖水域就退漁還湖3282畝,水域面積擴大了3/5,已達9平方公里,水質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