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穆迪評級詳細描述了數據中心建設的快速擴張,這一增長趨勢在2025年仍將持續,但根據這家金融服務巨頭的最新行業研究報告,加速的投資帶來了重大的信用風險。
該報告于5月5日發布,強調了AI的演變如何重塑數據中心格局,同時引發了人們對潛在過度建設、技術過時以及貿易緊張局勢帶來的破壞的擔憂。
穆迪報告的主要發現包括:
• AI數據中心正越來越多地被建設成占地廣闊的“AI工廠”式園區,功率容量達1-5千兆瓦(GW)。
• 自2016年以來,數據中心機架密度翻了一番,新的AI安裝密度超過每機架200千瓦(kW)。
• 超大規模企業(Hyperscalers)不斷調整容量計劃,以匹配不確定的未來計算需求。
• AI計算所需的資本投資代表的財務風險顯著高于以往的技術周期。
• 不斷升級的貿易緊張局勢和關稅將擾亂供應鏈并增加成本,可能會推遲新項目。
數據中心現已成為基礎設施資產類別
數據中心已從主要被視為房地產資產,轉變為穩固地歸類于關鍵基礎設施類別,吸引了大量投資。
這一演變伴隨著項目規模的顯著增加——這一趨勢的加速速度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
穆迪高級副總裁約翰·梅迪納(John Medina)告訴指出,數據中心的規模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被視為大型設施的100兆瓦(MW)數據中心,如今已讓位于千兆瓦級項目。
“五年前的超大規模是什么概念?這與兩年前大不相同。”梅迪納說。
報告還強調了數據中心密度的顯著增加,平均機架密度從2016年的6千瓦(kW)上升到2024年的約12千瓦。超大規模設施的機架密度現在達到每機架40-60千瓦,而AI數據中心的機架密度可能超過200千瓦。
AI工廠:偏遠地區,千兆瓦規模
穆迪報告強調了幾個大型AI數據中心項目,包括阿爾伯塔省5.6千兆瓦的Wonder Valley項目、路易斯安那州Meta的2千兆瓦園區以及OpenAI的Stargate AI合資企業。
這種向偏遠、電力豐富地區的轉變代表了行業的戰略分歧。
這些AI工廠正在改變數據中心開發的基本假設,盡管報告指出,云基礎設施仍然占據著現有容量的主導地位。
“AI是推動力,但容量正在上線,”梅迪納說。
電力限制重塑選址決策
總體而言,電力是數據中心建設的主要關注點,尤其是隨著AI推動電力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今年的數據中心世界大會上,AFCOM項目主席比爾·克萊曼(Bill Kleyman)直言不諱地指出,AI數據中心面臨的最大限制是電力。
這一挑戰在穆迪的報告中也得到了呼應,報告將電力供應確定為2028年后數據中心增長的關鍵限制因素。
“可以說,全世界都沒有足夠的電力來滿足他們(AI數據中心)的需求,”梅迪納說。“問題在于你何時能獲得這些電力。”
這一現實導致數據中心開發商和超大規模企業直接與公用事業公司合作。在某些情況下,新的燃氣發電廠正在數據中心現場建設。
還有一些情況,如霍默城(Homer City),一個前煤炭發電廠正在被改造以滿足AI數據中心的發電需求。
數據中心還可以擴展到存在“擱淺天然氣”的地區——即目前未被使用的天然氣。
“你開始看到這些情況被提及,因為他們知道建設發電廠實際上比在設施中安裝服務器更便宜。”梅迪納說。
不斷演變的財務模型以管理風險
隨著AI數據中心需要前所未有的資本投資,財務結構正在演變以分散風險,預租賃已成為標準做法。
“我認為這與互聯網泡沫時期不同,”梅迪納解釋道。“現在人們不會在不知道是否有租戶的情況下投入數十億美元。”
大型開發商越來越多地使用合作伙伴關系來分擔風險。
“我認為,對于超大規模企業來說,現在幾乎90%以上的項目都是預租賃的,AI園區也是如此,”梅迪納說。“我們預計大多數項目都會有預租賃,但并非全部,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它們是分階段建設的。”
企業網D1net(m.hfnxjk.com):
國內主流的to B IT門戶,旗下運營國內最大的甲方CIO專家庫和智力輸出及社交平臺-信眾智(www.cioall.com)。旗下運營19個IT行業公眾號(微信搜索D1net即可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在文章開頭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