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宣布正值Hugging Face用戶數突破1000萬的重要里程碑之際,公司CEO克萊門特·德朗熱(Clément Delangue)在獨家采訪中透露:“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從事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開發。”這款緊湊型機器人可以放在筆記本電腦旁的任何桌面上,解決了德朗熱所說的機器人技術開發中的一個基本障礙:可及性。
“機器人技術的一個挑戰在于,你不能僅僅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開發,你需要某種機器人合作伙伴來協助你的開發工作,而大多數人無法購買價值7萬美元的機器人,”德朗熱解釋道,這里他指的是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系統,甚至是像特斯拉Optimus這樣較新的人形機器人,其預計成本也在2萬至3萬美元之間。
軟件公司如何大舉押注實體AI機器人
Reachy Mini源于Hugging Face今年4月對法國初創公司Pollen Robotics的收購,這是公司自成立以來最重大的硬件擴展舉措,該機器人是首款與Hugging Face Hub原生集成的消費級產品,允許開發者訪問數千個預構建的AI模型,并通過平臺的“Spaces”功能分享機器人應用。
這一時機似乎經過精心策劃,因為AI行業正面臨下一個前沿領域:實體AI。盡管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過去兩年中占據主導地位,但行業領袖越來越認為,AI需要實體化才能實現人類級別的能力。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可能達到380億美元,而世界經濟論壇則將機器人技術視為工業運營的關鍵前沿技術。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轉向機器人技術,這非常令人興奮,”德朗熱說,“我們的目標是真正成為AI開發者桌面上的開源機器人。”
這款299美元的機器人如何可能民主化AI開發
Reachy Mini在其緊湊的外形中集成了復雜的功能,該機器人頭部具有六個自由度,可全身旋轉,配備有動畫天線、廣角攝像頭、多個麥克風和一個5瓦的揚聲器。無線版本包括Raspberry Pi 5計算機和電池,使其完全自主。
該機器人以DIY套件形式發貨,可以使用Python進行編程,并計劃支持JavaScript和Scratch。預裝的演示應用包括面部和手部追蹤、智能伴侶功能和舞蹈動作。開發者可以通過Hugging Face的Spaces平臺創建和分享新應用,德朗熱設想這可能會創造出“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的應用。
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機器人公司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通常每年只發布一款產品,且定制化選項有限。“我們希望以大量發布產品為模式,”德朗熱解釋道,“也許我們每年會發布100個原型。在這100個原型中,也許我們只會自己組裝10個……而完全組裝好、包裝好、集成所有軟件棧的,可能只有幾個。”
為什么開源硬件可能是機器人技術的未來
這一發布是對開源原則能否成功應用于硬件業務的一次有趣測試。Hugging Face計劃將所有硬件設計、軟件和組裝說明作為開源發布,允許任何人構建自己的版本。公司通過提供便利性來盈利,向那些寧愿支付費用也不愿從頭開始構建的開發者銷售預組裝單元。
“你盡量分享盡可能多的內容,以真正賦能社區,”德朗熱解釋道,“有些人即使擁有構建自己Reachy Mini的所有開源配方,也寧愿花300美元、500美元來獲得一個已經準備好的,或者在家容易組裝的。”
這種硬件的免費增值模式與成功的軟件模式相呼應,但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制造成本、供應鏈復雜性和實體分銷創造了純軟件業務中不存在的限制,然而,德朗熱認為,這創造了有價值的反饋循環:“你從開源社區了解到他們想構建什么、如何構建,然后你可以將其重新整合到你銷售的產品中。”
家庭AI機器人面臨的數據隱私挑戰
進軍機器人技術領域引發了關于數據隱私和安全的新問題,這些問題在純數字AI系統中并不存在。配備有攝像頭、麥克風以及能夠在家庭和工作場所采取物理行動的機器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隱私考慮。
德朗熱將開源視為解決這些擔憂的方案。“我推動開源機器人技術的一個個人動機是,它將對抗權力的集中……創建用戶并不真正理解或控制的黑箱機器人的自然傾向,”他說,“最終陷入一個只有少數公司控制著數百萬進入人們家庭、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采取行動的機器人的世界,這是相當可怕的。”
開源方法允許用戶檢查代碼、理解數據流,并可能在本地上運行AI模型,而不是依賴云服務。對于企業客戶,Hugging Face現有的企業平臺可以提供機器人應用的私有部署選項。
從原型到生產:Hugging Face的制造冒險
Hugging Face在從軟件平臺向硬件公司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重大的制造和擴展挑戰。公司計劃最早于下個月開始發貨Reachy Mini單元,首先從更面向DIY的版本開始,由客戶完成最終組裝。
“首批發貨的版本將有點DIY風格,意思是我們將與用戶分擔組裝重量,”德朗熱解釋道,“我們將自己完成一部分組裝,用戶將完成另一部分組裝。”
這種方法與公司吸引AI開發者社區參與實體機器人開發的目標相一致,同時管理制造復雜性。這一策略也反映了對新產品類別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
以極端透明度挑戰特斯拉和波士頓動力
Reachy Mini進入了一個快速演變的機器人技術領域。特斯拉的Optimus計劃、Figure的人形機器人以及波士頓動力的商業產品代表了市場的高端,而像宇樹科技這樣的公司則推出了更便宜的人形機器人,價格約為1.6萬美元。
Hugging Face的方法與這些競爭對手有根本不同。公司不是在打造一款高度能力的單一機器人,而是在構建一個由經濟實惠、模塊化、開源的機器人組件組成的生態系統。先前的發布包括SO-101機械臂(起價100美元)和計劃中的HopeJR人形機器人(約3000美元)。
這一策略反映了AI開發中的更廣泛趨勢,其中來自Meta等公司和較小參與者的開源模型正在挑戰像OpenAI這樣的閉源領導者。今年1月,中國初創公司DeepSeek震驚了行業,它以顯著低于競爭系統的成本開發出了強大的AI模型,展示了開源方法顛覆既定玩家的潛力。
構建生態系統:推動開放機器人技術的合作伙伴關系
Hugging Face的機器人技術擴展得益于行業內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公司與英偉達在機器人模擬和訓練方面通過Isaac Lab進行合作,使開發者能夠在部署前生成合成訓練數據并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機器人行為。
最近發布的SmolVLA,一個4.5億參數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展示了Reachy Mini背后的技術基礎,該模型設計得足夠高效,可以在包括MacBook在內的消費者硬件上運行,使復雜的AI能力對個人開發者而言觸手可及,而無需昂貴的云基礎設施。
Physical Intelligence,這家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謝爾蓋·萊文(Sergey Levine)共同創立的初創公司,已通過Hugging Face提供了其Pi0機器人基礎模型,為不同機器人方法之間的交叉融合創造了機會。“使機器人技術更易獲得加速了技術進步的速度,”萊文在關于開源機器人技術的聲明中指出。
這款299美元的機器人對數十億美元AI硬件競賽意味著什么
Reachy Mini的發布標志著Hugging Face成為AI開發全領域(而不僅僅是文本和圖像生成)主導平臺的雄心。隨著機器人技術代表著一個重要市場,早期的平臺定位可能被證明具有戰略價值。
德朗熱設想了一個硬件成為AI開發工作流程不可或缺部分的未來。“我們將硬件視為AI開發者構建模塊的一部分,”他解釋道。這符合公司“開放、社區驅動、與盡可能多的社區成員和其他組織集成”的方法。
公司的財務狀況為其提供了靈活性和嘗試硬件業務模式的空間。作為一家盈利且擁有大量資金的公司,Hugging Face可以優先考慮市場開發,而不是立即優化收入。德朗熱提到了潛在的訂閱模式,其中Hugging Face平臺訪問可能包括硬件組件,類似于一些軟件公司捆綁服務的方式。
經濟實惠的機器人如何改變教育和研究
除了商業應用外,Reachy Mini還可能對機器人技術教育和研究產生重大影響。這款機器人售價299美元,比許多智能手機還便宜,同時提供了完整的可編程性和AI集成。大學、編碼訓練營和個人學習者可以使用該平臺探索機器人概念,而無需昂貴的實驗室設備。
開源性質使教育機構能夠修改硬件和軟件以滿足特定課程需求。學生可以使用同一平臺從基本編程練習過渡到復雜的AI應用,可能加速機器人教育和工作力發展。
德朗熱透露,社區反饋已經影響了產品開發。一位同事的五歲女兒想帶著機器人在家里到處走,這促使了無線版本的開發。“她開始想把Reachy Mini帶到家里各個地方,”他解釋道,“那時電線開始成了問題。”
可能重塑整個機器人行業的顛覆
Hugging Face的方法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機器人行業的動態。傳統機器人公司大量投資于專有技術,將創新限制在內部團隊。開源模式可能解鎖數千名開發者之間的分布式創新,可能加速進步同時降低成本。
這一策略與其他技術領域中成功的顛覆相呼應。Linux挑戰了專有操作系統,Android民主化了移動開發,TensorFlow加速了ML的采用。如果成功,Hugging Face的機器人平臺可能遵循類似的軌跡。
然而,與軟件相比,硬件帶來了獨特的挑戰。制造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和物理安全要求創造了純數字產品中不存在的復雜性。公司管理這些挑戰同時保持其開源哲學的能力將決定平臺的長期成功。
無論Reachy Mini成功與否,其發布都標志著機器人開發的一個關鍵時刻。這是主要AI平臺首次押注機器人技術的未來不屬于企業研究實驗室,而是屬于數百萬擁有經濟實惠、開源工具的個體開發者手中。在一個長期由保密和六位數價格標簽主導的行業中,這可能是最革命性的想法。
企業網D1net(m.hfnxjk.com):
國內頭部to B IT門戶,旗下運營國內最大的甲方CIO專家庫和智力輸出及社交平臺-信眾智(www.cioall.com)。旗下運營19個IT行業公眾號(微信搜索D1net即可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在文章開頭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